履历

Michael是一位工程师出身的观念艺术家,他在中国长大,受到佛教和道教教义的影响。他在中国顶尖的清华大学学习计算机科学。在互联网初兴之际,他在硅谷设计计算机软件,包括第一台互联网接入路由器。后来,他辞去高科技工作,获得优秀奖学金前往旧金山艺术学院学习艺术。师从保罗·科斯(Paul Kos),旧金山观念艺术运动的创始人之一。在学校期间,他成为MacDowell以及Skowhegan绘画和雕塑学院等知名艺术家驻地计划的成员。在 Skowhegan 期间他受到徐冰的个人指点。

他对本体论探索有着广泛的兴趣。他经常进行禅宗、冥想和瑜伽的实践,这对他的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。他相信生活中的一切都有其独特的因缘。

他在艺术上主要关注于唤起观众对自身感知过程的意识。通过巧妙地重构一个场景中的形式和文化的元素,他的艺术作品点亮了日常生活中固有的诗意和升华的片刻。他的作品常以行为、特定场所装置和绘画的形式呈现,具有观念性质。

Michael的作品在世界各地展出,包括在伦敦当代艺术馆ICA的波罗的海三年展、温哥华双年展、北马其顿国家美术馆的OSTEN绘画双年展、波特兰美术馆双年展、大维多利亚美术馆/加拿大、澳门艺术博物馆/中国、柏林的SAVVY Contemporary、伯克利美术馆/美国,以及旧金山的Marina Abramovic Institute West、Contemporary Jewish Museum、de Young Museum、500 Capp Street和Yerba Buena Center for the Arts等机构。

他的作品被收在许多书籍中,包括Haema Sivanesan的《当下——佛教、当代艺术和社会实践》,作品的艺术评论出现在各种艺术刊物里,包括《Sculpture Magazine》、《Yishu》、《Artweek》、《Shotgun Review》、《San Francisco Chronicle》、《SF Weekly》、《The BayCitizen》、《Portland Phoenix》、德国的《Neue Rheinische Zeitung》和《Rheinische Post》,立陶宛的《Lietuvos Zinios》和《Lietuvos Rytas》,以及台湾的《Artists Magazine》等媒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