履歷
Michael是一位工程師出身的觀念藝術家,他在中國長大,受到佛教和道教教義的影響。他在中國頂尖的清華大學學習電腦科學。在網路初興之際,他在矽谷設計電腦軟體,包括第一台網路存取路由器。後來,他辭去高科技工作,獲得優秀獎學金前往舊金山藝術學院學習藝術。師從保羅‧科斯(Paul Kos),舊金山觀念藝術運動的創始人之一。在學校期間,他成為MacDowell以及Skowhegan繪畫和雕塑學院等知名藝術家駐地計畫的成員。在 Skowhegan 期間他受到徐冰的個人指點。
他對本體論探索有著廣泛的興趣。他經常進行禪宗、冥想和瑜伽的實踐,這對他的藝術產生了深遠影響。他相信生活中的一切都有其獨特的因緣。
他在藝術上主要關注於喚起觀眾對自身感知過程的意識。透過巧妙地重構一個場景中的形式和文化的元素,他的藝術作品點亮了日常生活中固有的詩意和昇華的片刻。他的作品常以行為、特定場所裝置和繪畫的形式呈現,具有觀念性質。
Michael的作品在世界各地展出,包括在倫敦當代藝術館ICA的波羅的海三年展、溫哥華雙年展、北馬其頓國家美術館的OSTEN繪畫雙年展、波特蘭美術館雙年展、大維多利亞美術館/加拿大、澳門藝術博物館/中國、柏林的SAVVY Contemporary、柏克萊美術館/美國, 以及舊金山的Marina Abramovic Institute West、Contemporary Jewish Museum、de Young Museum、500 Capp Street和Yerba Buena Center for the Arts等機構。
他的作品被收在許多書籍中,包括Haema Sivanesan的《當下——佛教、當代藝術和社會實踐》,作品的藝術評論出現在各種藝術刊物裡,包括《Sculpture Magazine》、《Yishu》、《Artweek》、《Shotgun Review》、《San Francisco Chronicle》、《SF Weekly》、《The BayCitizen》、《Portland Phoenix》、德国的《Neue Rheinische Zeitung》和《Rheinische Post》,立陶宛的《Lietuvos Zinios》和《Lietuvos Rytas》,以及台灣的《Artists Magazine》等媒體。